欢迎光临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激情无悔——记实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青果学院 > 激情无悔——记实

广济路站“三剑客”

作者:admin  时间:2011-01-27  浏览数:0

 
苏州地铁广济路站


    2007年12月,公司中标苏州地铁1号线I-TS-08标广济路站土建工程。该地铁站位于苏州市老城中心的广济路与干将西路交叉口地下负3层,其设计先进超前,功能复杂齐备,线路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在不到30000m²的面积内,布局着一号线、二号线、北联络线及控制中心四大部分和9个出入口(含预留口2个),4个风亭,1个冷却塔,是一号线和二号线“T”型换乘交汇站及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指挥调度的神经中枢。地处长三角冲积湖平原的苏州市区,地质杂乱,杂填土层、填土层、粘土层、粉质粘土层,不一而足。水系发育,地表0.8米便见潜水和承压水。基坑开挖深达26m,车站主体结构物防水等级S8和S10级。建造工艺多样,几乎用上地铁施工的所有手段——连续墙、SMW工法桩、咬合桩、旋喷桩、钻孔桩,钢支撑、格构状砼支撑,盖挖顺筑、明挖顺筑等等。此处人口密集,楼房栉比,店铺林立,交通拥挤,地下管线密如蛛网。工程体系繁杂,在不规则的多边形地域内,从上到下有9家单位交叉施工。可以说这是中铁二局从事地铁施工以来,遇到的结构最复杂、场地最狭窄、技术难度最大、与地方单转换施工最难的工程项目。但你可知道,技术这么难的工程,竟是3位平均年龄不足28岁的年轻人拿下来的!他们就是总工程师岳地东、副总工程师贺小强、工程部长马天铸,苏州地铁广济路站的“三剑客”。
“长剑”——岳地东
    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岳地东,仗剑指挥、运筹帷幄的风度,正如那手持长剑、叱吒风云的剑客,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敢于创新,开创先河。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老建筑众多、管线密布,稍有不甚便会酿成恶果。为将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岳地东结合设计规范和现场条件,与业主、监理、设计院广泛沟通,首次在地铁施工中采用钢筋砼路桥系统施工方案架设栈桥,既解决了苏州市道路交通主干道干将路在施工期间不断道的问题,也解决了控制中心大楼地下室55米大跨度基坑开挖、施工便道、场地狭窄、基坑安全等诸多问题,还减少了开挖机械租赁数量,节省了投入,保证了工期。该方案的成功实施,为国内其它城市地铁施工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无锡、南京、南宁等城市的地铁业主先后到广济路站现场观摩考察,他们纷纷表示岳地东的地铁栈桥施工法“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启发。”
    科学施工,确保安全。广济路站一号线、二号线、控制中心的基坑开挖深度分别为17米、19米、24米,开挖面积40000m²,土石方量40万方。复杂的结构,超大超深的基坑,变幻莫测的地质情况,给基坑施工带来极大的风险。为了确保深基坑施工安全,岳地东采用信息化施工手段,与同济大学的教授、专家一道,运用当代最先进的测斜仪、钢筋应力计、支撑轴力计等设备,预埋了数百个监测点,科学地进行监测,硬是将围护结构的测斜和支撑结构的轴力控制在1.4‰以内,这与其它标段车站变形控制指标3‰ 相比高出了一倍多。为今后大面积、深基坑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优化设计,节能降耗。征拆工作的严重滞后蹉跎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施工过程中项目工期压力极大。为抢回工期,岳地东与工程技术人员认真研究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反复地进行检算,请同济大学的教授到现场指导,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地将联络线的第二至六道支撑优化调整为钢支撑;将控制中心的第二、三道支撑向下调整,在基坑外增加降水井降低坑外水位以减小土压力,取消第四道砼支撑。形成方案后,与业主、监理、设计沟通、论证后达成共识,使方案付诸实施。广济路站的围护结构原设计为三轴搅拌桩机施工的SMW工法桩,因交通疏解困难、施工场地狭窄、地质情况的限制,极其狭窄的场地无法满足庞大的设备施工需要。岳地东便结合项目施工场地的实际,绘制出SMW工法桩施工场地布置模拟图与业主、设计沟通。经过业主和设计现场论证确定变更为高压旋喷桩。此项变更减少投入300多万元。与此同时,岳地东带领大家对连续墙接缝加固、土方开挖、北联络线管线迁改、拆迁建筑垃圾清运等13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既减少了投入,又节省了工期。
“重剑”——贺小强
    安全、质量是工程施工的要害,掌管质检重任、屡屡消除安全隐患的贺小强,恰如身背重剑的力士,力劈崔嵬以安众心。
    在浙江诸永高速公路项目,刚走出校门才2年的贺小强,就被提升到测量主管的岗位,直接负责4座大桥、1座隧道、1.8km路基的测量任务。他不仅运用前沿的计算器编程,精确高效地对空心薄壁墩模型、T型梁安装、砼浇筑标高等进行了精准地控制,而且在线路实测中发现其土石比与设计大相出入、大部分涵身基础悬空于原始地面等多处问题,为项目部变更索赔提供了确凿的技术依据,使企业增收340多万元。
    在苏州地铁广济路站项目,贺小强先任项目质检部长。他与全项目人员一样,都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对地铁的施工规范、质量标准等完全是一片空白。于是他废寝忘食地学习规范,研究图纸,亲自编制出质量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手册和项目创优计划,组织现场管理人员、作业工人学习质量控制要点,对关键工序进行现场监督指导。初次焊接钢筋,工人们以接上了事,5个焊点经监理检查后竟只一处合格!于是,贺小强让所有焊工都焊出自己的“作品”送检,将合格的标明作者挂出示范,将不合格的也标出作者挂出当教训,在项目部引起了震动,而掀起了一个学技术、学规范的小高潮。从此后全项目每个工序的质量完全处于他的严控之中,工程质量受到业主、监理的一致好评。
    2009年贺小强被提任为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担子重了,也更勤奋了。广济路站所处地层为冲湖积地层,地下水丰富,对围护结构施工和基坑开挖极其不利,地下连续墙止水防渗是确保安全质量的关健。地连墙每6米为一施工幅,每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施工接缝。在施工时,当基坑开挖时达到一定深度后,可能因接缝处夹泥不严密和内外高差形成压力,使粉沙很容易从接缝处向基坑内喷涌,造成基坑坍塌和周边建筑物、管线和道路的沉降开裂,后果难以想象。同时也因粉沙层,地连墙极易漏筋和墙壁厚度不够,使围护结构受力大打折扣,造成基坑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总工程师的带领下,贺小强和技术人员们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最后调整泥浆配合比参数、减少成槽暴露时间、加快砼浇筑速度,科学地解决了接缝夹泥、漏筋等质量和安全隐患。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施工二号线车站时,因一号线与二号线相交位置的一栋房屋未拆迁,房屋距一号线地连墙仅有1m,无法形成十字型地连墙,加之受干将路路面板的影响,在新、旧地连墙之间形成了一条从地面到基坑底约30cm的通缝。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安全、质量隐患!为了确保基坑开挖和周边建筑物的安全,虽在开挖之前于新老接缝间施工了10根旋喷桩,但接缝处的渗漏并没堵住。后又采用坑内填麻袋、双快水泥封堵、压水泥浆、甚至调业主最先进的阿特拉斯专门堵漏设备封堵、请同济大学专家支招献策,耗时60余天未能凑效。最后,贺小强们还是采用最普通的冲击钻成孔灌注素砼桩,封堵一朝成功。
“利剑”——马天铸
    初生牛犊不怕虎,马天铸生得一副西北大汉的彪悍与顽强,处事雷厉风行,恰似手执利剑的一员虎将,十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出生于甘肃武威的马天铸,积极上进,高中三年级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初到苏州地铁广济路站时,虽和大家一样都是初次接触地铁施工,但他胆识过人,刻苦钻研技术规范,提前制定出《地下连续墙施工难点及质量控制要点》、《混凝土支撑体系施工难点及质量控制要点》、《深基坑降水施工难点及质量控制要点》等要领性文件,加深了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对地铁施工的认识,为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见习期间就被评为项目部“十佳员工”。2008年1月,马天铸被提任为工程部长,担负起技术部门的责任重担,是广济路站名副其实的技术利剑。
    渗漏水一直是地下工程施工的通病,究其原由则是类目繁多,但马天铸坚持认为渗水大多是因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处置不当所致,只要抓好混凝土浇注、施工缝止水处理等关键工序,那么结构物的防水压力就会减小,所以必须抓好过程控制。对于防水毯在地下工程中的防水意义,马天铸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防水毯只不过相当于一剂补药,补药虽好却不能治病根。根据这个思路,他大胆地变更重达10公斤、不方便施工的澎润土防水板全包防水卷材为SAM系列自粘式防水卷材,并通过加强施工缝清洁处理,严格检测钢鞭止水带和控制混凝土灌注工艺等措施,主体结构的防水质量大大提高。为升华认识,他总结编写了《苏州地铁广济路站主体结构防开裂、防渗漏技术总结》的论文,为后期控制中心、二号线及北联络线主体结构施工提供了借鉴,此文还被编入公司《防水施工技术总结》,供大家借鉴参考。
    在施工控制中心、二号线及北联络线的围护结构时,马天铸发现围护结构要穿越两个承压水层,其中一个承压水层影响较大,另一个承压水层被完全隔断无碍施工。如果粘土层不透水,那就不用打那10口降压井。于是他建议在基坑外布一口降压井,基坑内布两口降压井,通过分别抽水观察水位变化。经过几天的试验观测,粘土层保水性能良好,最后又经过专家、监理论证确认,而省去了7口降压井,这一建议节省投入近20万元。
    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是马天铸的最大特点。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为强化过程控制,确保工程质量,马天铸积极参加QC活动,注意分析总结,解决施工难题。他参与的地下连续墙防漏止水研究课题,有效地解决了地下连续墙开挖后接缝渗漏现象、粉土粉砂层中地下连续墙露筋问题,该小组总结的《开展QC活动,确保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QC成果,被评为公司、集团公司和四川省2009年度优秀QC成果,其所在QC小组也被评为四川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在一号线基坑开挖施工中,马天铸不断研究图纸及设计说明书,分析监测数据,对混凝土支撑局部受力进行检算,提出了优化一号线混凝土支撑设计方案的建议被项目部采纳,一个金点子就节约成本33万元,并加快了施工工期。由马天铸执笔总结的《开展QC活动,确保深基坑混凝土支撑施工质量》,被评为五公司、集团公司、四川省2009年度优秀QC成果。他个人还被苏州轨道公司评为“2008年度轨道功臣杯”先进个人。
    苏州地铁广济路站的“三剑客”,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挑起了技术最复杂、工程最艰巨、场地最狭窄的地铁施工重担,谱写了一曲最华丽的青春颂歌。他们的业绩将永远镌刻在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碑上。

                                                                     姜帆/文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腾飞大道99号 邮编:610091 电话:028-61679233 邮箱:cregc5th_sc@163.com 版权所有 © 中国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05009420号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