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中国中铁报:旗帜高扬米拉山上
作者:admin 时间:2018-08-07 浏览数:0
——中铁二局米拉山项目建设纪实
7月30日,中铁二局参建的长达5720米、最高海拔5350的拉林高等级公路米拉山隧道全线贯通,宣告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建成。
红旗竖上海拔近5000米的高山
2015年1月11日,许勇带领4名员工作为先遣队登上米拉山。
许勇是一名老党员,担任着中铁二局米拉山项目部党支部书记。他知道,在条件恶劣的米拉山上,必须发挥思想的引导作用,才能强化毅力,稳定“军心”。当时手机上的显示温度是零下35摄氏度。风如利刃,滴水成冰。找到项目部驻地位置后,他们先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竖了起来。寒风中,鲜红的旗帜迎风飘扬,也成为以后几年大家坚守高原的信念。
搭好帐篷,他们就在那并不防风的夹层帐篷里睁着眼睛、捂着鼻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地度过了上山的第一夜。回忆那天晚上的情景,领工员马良前说:“由于担心仪器等贵重物品丢失,许书记安排我们守夜,他守了第一班,我守第二个晚上。没有领导之说,没有你我之分,大家同甘共苦。”就这样,许勇带领4个人坚持值班,直到三月中旬,人员陆续上山,这支先遣队也逐渐壮大成了几百人的浩荡队伍。最后,参与项目建设的作业人员达到约1800名。
4700米,是员工驻地,已经很高了,而看守工黎剑峰和他的两个伙伴却驻守在4900米高的炸药库处。这里距最近的施工点7公里有余,人迹罕至,偶有雪豹的身影和野狼的嚎叫。长期的坚守,黎师傅患上了严重的鼻炎和血红蛋白高、尿酸高等高原病症。领导多次决定换他下山,他却说:“我下去了,让其他同志上来,不也要得那些高原病吗?我想只要火工材料不出事情,米拉山隧道能早些打通,我就是‘丢’在这里,也值了!”米拉山的天空如蓝宝石晶莹透亮,白云舒卷令人陶醉,而黎师傅最开心的时候,却莫过于偶尔通讯信号好时与老伴聊会天……
今年3月以来,左洞施工进入最后的冲刺时刻,由于围岩变化频繁,为确保安全施工,主管生产的李强每天至少4次到掌子面查看围岩情况,连现场的工人都忍不住问:“你咋个又来了?一天来这么多次,你不累呀?”李强说:“说不累是假,但就是不放心大家的安全,我真想住在隧道里给大家站安全岗!”
缺氧的大脑不缺创新的精神
“你们二局人是啥子脑壳啊,这些办法都想得出来!”说这话的是一位年纪比较大的监理,当时他正巧看见项目部处理隧洞门口坡积碎石土进洞施工的办法。原来,千百年来的低温把米拉山地表土都冻“酥”了,只要一扰动,它就像流沙一样“哗”地一下溜出一条槽来。经过多番研讨试验,项目部总工程师张浩他们在开挖之前对地表采用钢管、加密超前小导管对开挖轮廓线上部及两侧的坡积碎石土进行注浆加固,并采用了多台阶分部开挖工法,既解决了坡积碎石土洞门开挖难题,又减少了对地表的扰动,保护了本已十分脆弱的植被。
其实,不仅是进洞难,进洞后施工更是困难。中铁二局施工的米拉山隧道第一合同段项目线路左右线各长约8.15公里,其中隧道左右线分别长2820米、2787米,Ⅳ、Ⅴ级围岩占隧道总长的98%。围岩破碎,断层连连,存在大规模地下水发育,最大涌水量达到5万立方米,随时要做好隧道内突泥、涌水应急处理准备,项目上的人员称这是条“超级烂隧道”。
2016年6月,龚彬调任米拉山隧道项目经理。为了解决施工中的各种“疑难杂症”,他和项目部技术攻坚小组成员一起殚精竭虑。坚守高原两年,原本就瘦的龚彬体重下降了17斤,现在不到90斤,被称为米拉山男人中的“第一瘦”。见到初上高原的人,龚彬有时会说:“不好意思,这上头(高原上)说话有时候没逻辑,想到什么说什么,请别见怪。”高原上缺氧,有时会让人“顿忘”。然而就是他们这一群人,让创新成为攻坚克难的利器,取得了《降低高海拔极寒地区富水软弱围岩变形量》《提高高边坡实体护坡一次成型合格率》等10个QC成果,攻克了大涌水等施工难题,保障了隧道顺利贯通。
拉萨河的水在快乐幸福地流淌
拉萨河在藏语中意为“快乐河”“幸福河”,是拉萨人民的母亲河。在她的源头,米拉山冰雪覆盖的旷野上,离离野草、涓涓细流,构成了名副其实的海绵湿地。在隧道掘进中,裂隙水汹涌而出,最高每天涌水达到5万立方米。隧道施工扰动了水体,导致抽排出的水部分指标,特别是悬浮物超标严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项目部喊出了“让蓝天常在,让碧水长流”的响亮口号。他们与环保科研单位联系,引进“纤维滤罐污水处理技术”,建设了新型滤罐排污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4个高大滤罐,像4名坚定的“环保卫士”挺立在高原的蓝天下,用每天沉淀处理5万立方米污水的功效,为拉萨河卡住了污染源头。走近污水处理厂,大家可以看到,管道里排出的干干净净的水,穿过草甸,流过湿地,汇入拉萨河……
2017年8月,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组长、十二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蒋巨峰考察建设工地后,对米拉山隧道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项目部第二QC小组还荣获了2017年度四川省工程建设系统优秀质量环保管理小组一等奖。
筑路,代表着向幸福出发。人文的关怀,贯穿了项目管理的始终。驻地建设、供暖供氧、食堂饭菜、假期轮休……干群一视同仁,无人特殊。在米拉山,“同甘共苦,并肩前行”的团队精神激励着大伙儿共同“征战”。四年来,在号称“感冒都会要人命”的雪域高原,中铁二局米拉山隧道建设者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没有发生过一起不幸事件。
与此同时,项目部还将道路建设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了解到畜牧通道危险难行,30公里的牧区通道修好了;得知牧民家庭困难,10户贫困牧民成了项目部重点帮扶对象;知道学校办学困难,项目部捐赠经费,不仅帮助学校硬化操场,还捐资助学了6名贫困生;送建材、运物资,出动机械装备帮助藏族同胞建房;将已经筹备好的“小卖部”交与藏族同胞经营;使用当地80余辆运输车…… (罗潇 胡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