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村色浅——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青果学院 > 烟村色浅——散文
我与黑棉土的邂逅
作者:admin 时间:2018-04-26 浏览数:0
文/董建锋
2012年5月30日清晨,作为一名亚-吉铁路的中国建设者,我第一次踏上了号称东非水塔的埃塞俄比亚,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
飞机接近博乐机场时正值清晨,透过小小的侧窗,数个零星城镇懒散的分布在大地上,在清晨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分明。项目驻地距离机场约半个小时车程,车窗外的道路两旁景物飞逝,但黑色的土地依然是主旋律,没想到的是,这是我与黑棉土的第一次邂逅,却在今后的几年中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亚吉铁路正式施工前是项目施工调查和线路测量导线点测设。时值东非高原雨季,一天雷打不动的三场雨。雨靴、雨衣、草帽、干粮、水壶,成了我和同事们施工调查的标配,当然还引路的当地工人和驮重的毛驴。46公里的施工线路,在高原台地上数不清的小丘陵上穿过了村庄,跨过了河流,翻过了丘陵。没有路,全程只能靠走。可脚下的黑棉土在雨水的充分浸润下,着实给我来了一次马拉松式的体验。
雨季在广袤的黑棉土上徒步行走,对于我们来讲简直就是灾难。一不留神,脚已经陷进了松软的泥淖里,而穿着的高帮雨靴则落在了后面。紧接着的一声惊叫,让前面带路的当地工人侧目,露出那显得格外白净的牙齿,再炫耀式地晃一晃自己光着的脚丫,似乎在向我们证明光脚才是明智之举。两场雨中间总缺不了火辣辣的太阳,每每这时,当地工人再次向我们炫耀了他们天然抗晒的能力。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和测设点位通视的要求,实际行走的线路会数倍增加,为了减轻自身的负重,加快进度,我们租用了毛驴,主要任务是驮水泥、砂、测量仪器等。但是多雨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让毛驴都不堪重负,工作一段时间后,任由当地工人如何驱赶,它们都赖在原地一动不动,我们只有卸下部分设备,减轻它们的负担。
这就是黑棉土,英文叫“Black Cotton Soil”,它是一种膨胀性黏土,全世界只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印度等国家特有。它遇水膨胀,且保水时间长;失水后严重龟裂收缩,裂纹可达到15~20cm宽、10cm深。黑棉土的存在,在工程上可称作地质病害,而要在像棉花糖一样的地面上建设东非高原上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这种难题并没有难倒勤劳智慧的中国铁路建设者。
就如埃塞人民在这独有的黑棉土上种出了苔麸、小麦等各类农作物一样,我和项目技术团队一道,成立了针对黑棉土基础特殊处理的攻关小组,通过不断地试验和现场实践,我们逐渐掌握了黑棉土的特性,针对性地调整施工方案,实现了中国标准的“入乡随俗”。在路基施工中,我们对路基底部黑棉土进行浅层换填、深层碎石桩处理、表面加铺防水土工布及砂垫层隔水排水,加强黑棉土层的承载能力、减少或抵消黑棉土膨胀收缩带来的沉降或破坏;在桥涵基础施工中,我们通过对桥涵基础的换填、结构加强,让桥涵的承受荷载的能力达到火车安全舒适通行的要求;在站房地基的处理上,我们通过对房屋建筑中基底的换填、结构的加强、四周特殊散水层的施作,让达标的建筑物矗立在这棉花糖一般的黑棉土上;甚至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利用黑棉土的保水的特性,在旱季的施工便道上铺设薄薄的一层黑棉土,减少了施工洒水次数的同时降低了扬尘;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我们还在路堤、路堑边坡表面上、房建区绿化带上铺设黑棉土,再种植适宜黑棉土的当地植物,既美化了线路环境,又起到了水土保持的作用,达到了经济性与美观性的有机统一。
六年的建设历程,我们用自己娴熟的技术征服了这块东非高原上的黑土地,也用忘我的敬业精神征服了埃塞人民。广袤的黑土地上巨龙蜿蜒,管段46公里的线路旁也留下了我的足迹,证明着我与这片土地的不解情缘。
2018年1月1日,亚-吉铁路正式商业运营,慕名而来的埃塞民众,在富有当地建筑特色的火车站大厅稍作等待后,便能乘坐上舒适而宽敞的火车来一次身心愉悦的旅程。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到吉布提港口,以往一周左右的行程,如今缩短为仅仅10个小时,亚吉铁路的建成给埃塞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变化,让埃塞人民享受到了中国“一带一路”带来的甘美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