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激情无悔——记实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青果学院 > 激情无悔——记实

激 情 无 悔

作者:admin  时间:2005-08-24  浏览数:0


                  ——缪娅玲

阳光映照下的雪原,放射出刺眼的光芒,蓝天下的圣洁土地,在古老和苍凉中透出文明和现代的气息。一条蜿蜒的巨龙将冲破神秘的青藏高原,穿越重重雪岭,为千百年来沉寂落寞的世界屋脊铺上希望的轨道,架起吉祥幸福的桥梁。

修建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凝聚着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厚重情怀。面对极为艰苦的施工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铁二局五项目部以高昂的斗志顽强拼搏,创造了在海拔4000多米以上修建铁路的奇迹,培育了不畏艰险、无私奉献、依靠科技、顽强拚搏、以人为本、珍爱自然的新时代铁路建设精神。

中铁二局五公司与二公司共同承担施工的羊八井二号隧道全长1643米,位于堆龙曲峡谷,五公司项目部担任出口端1270米施工任务。

2001年6月,羊八井隧道开始施工调查,由10多人组成的打前站的施工调查组开赴青藏高原,拉开了建设青藏铁路的序幕,在羊八岭的荒山野外干部职工们搭起帐蓬安家落户,新搭建的帐蓬在日夜温差很大的高寒地区十分潮湿,早上起床被潮气湿透了的被子都能拧出水来。打前站时吃、喝、拉、撒、睡的条件不俱备,生活环境异常艰苦,常人难以想象。职工们的生活必须品要到拉萨采购,由于青藏公路改建道路不通,生活采购车经常被堵在半路上不能按时返回驻地,干部职工们时常是饱一顿饿一顿,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刚开始在高原生活,掌握不到在高原煮饭的要领,饭菜煮不熟,水烧不开,每天露宿荒野吃着半生不熟的饭菜,跟野人似的,既原始又凄凉,这样的日子过得无比艰难和酸楚。

在青藏龙卧高原,大山、人烟稀少、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他们显得那样渺小,但是他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执着、无畏,却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也带给这座高原无限的生机。

施工测量开始了,沿线许多地方无路可行,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们,全凭着两条腿、一根棍踏勘测量,人员少,施工测量要跋山涉水,十分艰苦,没有便桥他们就想办法在小河上搭起木板,在踏勘的日子里,测量人员白天劳碌奔波,用沉重的步伐在高原上一寸寸仗量着土地,严重的高原反应,缺氧、呼吸困难,时常都在威协着他们年轻的生命,他们每迈出的一步都是那么的沉重和艰辛。时任技术主管的29岁年轻技术员李勇,是一个性情温和,平易近人的年轻小伙,1998年7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别看他象个文弱书生,可干起工作来,一点也不比别人逊色。他与其他技术人员一道每天背着挎包,爬山涉水,翻山越岭,观地形看地貌,画图纸作记号,潜心研究、细心琢磨,为便道、便桥的顺利开工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五项目部便道、便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建成,为正线工程施工赢得宝贵的时间,这中间有着李勇的一份功劳。

测量主管吴东,是2001年7月毕业的应届大学生,一出校门,便被分配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初上西藏,面对人烟稀少的高原和每天高强度的工作,美好的梦景瞬间化作泡影。彷徨、失落加上严重缺氧,让他好一阵子都打不起精神来,唯一能给心灵以慰藉的就是有同志们的关心和蓝天白云下那些纯朴藏民对铁路的企盼。“建好青藏铁路,造福西藏人民”的责任感和具有挑战性的高原工作,使这个出生农村的小伙子逐步走出了思想困境,思想一通百通:“随遇而安吧!这是一个更能磨砺自己的好地方啊!”

铁路工程包罗万象,他对许多工程上的认识还很模糊,要使自己从书本知识过度到实践是需要一定时间和无数艰苦努力的。吴东放下大学生的架子,把自己当成学徒娃,虚心向每一位同志请教,仔细琢磨测量数据,精心计算,并进行相互对照,他知道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建设青藏铁路,更要有精益求精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只要有付出,必定会有收获。吴东刻苦钻研和认真实践的精神,使他很快在业务上成长成熟起来,他担负起了羊八井二号隧道和路基的全部测量工作。为了确认一个桩点,吴东与大伙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天都要背着沉重的器具奔走于高山、沟壑之间寻找测量桩抄平、放线。由于海拔高,天气的无常,氧气的稀少,折磨着每一个人,头晕、气短、嘴皮发紫,他们每走一步都感觉自己快要衰竭,吃不好,睡不好,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经过半个多月的踏勘有的同志体重急剧减轻,竟掉了十几斤肉。然而,为了以严密准确的数据确保测量质量,他们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以坚强、执着的意志,把每段线路都深深的铭刻在了心中。

 

                         

 

置身青藏高原,这里的自然景观,冰峰雪山,江河湖泊是壮丽神奇的,然而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对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们是无法想象和描绘的。

有人说:来到青藏线个个都是英雄汉!青藏高原缺氧,但是不缺精神。是的这群筑路人哪个不都是铁骨铮铮的英雄汉啊!青藏高原海拔高,但曾经上过那座高原的路工的境界更高。

2001年7月中旬的一天,只听一声剧烈的震动,一辆兄弟单位运送动力线的汽车倒在了他们的住地旁,大家冲过去一看,不得了,车内连驾驶员在内的三人都受了伤,血流满面,疼痛呻吟,此时此刻,唯有急时把他们送往医院救治,否则三名伤员肯定会有生命危险,没有多想,大家立即动手,背的背,抬的抬,把伤员弄到了安全的地方,看着这几个痛苦不堪伤得不轻的兄弟,他们心急如焚,希望拦截一辆汽车把伤员及时送往当雄医院抢救,然而,公路上不是没有车辆经过,就是有的司机根本不停车,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被伤痛折磨的弟兄,在高原缺氧的条件下生命正受到严重的威胁,他们心如刀绞,悲从心起,这些七尺男儿伤心流泪起来:“要是我们也在这里出现高原反应或发生了事故,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援,不也是这样等死吗?”触景生情,个个心生悲凉,越想越难过,越想越伤心:“妈的!人心都是肉长的,难道就这样看着他们死吗?”青藏高原由于人烟稀少,有的地方甚至几百公里也没有人,要拦一辆车何其容易?他们横下心来一定要救这几名伤员,终于拦下了一辆运货的汽车把伤员及时送到了医院,三个年轻的生命得以挽回,他们的脸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01年8月,五项目部虽然还没有接到正式开工令,但是,为了抢工期,他们不敢浪费有限的工期时间,提前投入到前期施工准备中,修便道、搭便桥,做洞门,为迅速进场施工打好基础。

10月1日,羊八井隧洞正式开工了,明洞施工是最艰苦的日子,洞门土质属细沙土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阻碍,挂齿进洞十分困难。

冬季的高原气候风大、雪厚,晚上零下20多度,冻得睡不着,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恶劣条件下,羊八井隧道施工生产仍然24小时昼夜不断。打混凝土的员工,鼻子冻红了,脸冻木了,耳朵也不象是自己的,手冻得没有了知觉,他们仍然还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没有丝毫的懈怠。工人们勇敢地面对艰苦的施工条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战严寒、抗缺氧,苦战白天的劳累,甘心夜晚的孤寂,表现出无私无畏的斗志和无怨无悔的情怀。为了保证施工质量,防止混凝土被冰冻开裂,工人们用篷布把施工中的明洞摭盖起来,并在帐篷内燃起电炉和木炭给混凝土保温取暖,24小时不离人检测控制温度在10度左右。由于帐篷内外温差较大,工人们在作业时,一会在帐篷外一会又在帐篷内,手脚都裂开口子,脸被寒风一吹像针刺一样难忍

  在青藏高原施工,死神会时刻注视着你,死亡会常伴你左右。青藏高原海拔高、含氧量稀少加上低温和多变的恶劣气候,许多在平原地区不易察觉的疾病在这里都会被诱发。在几个月的施工过程中,寒冷潮湿的掌子面,篷内外较大的温差,让好多人都因缺氧不适应环境而患病,他们出现了身体不适,嗓子发炎,虚弱无力等症状,一个个先后被感冒和强烈的高原缺氧症给放倒了,吃不下饭,吃药无效,体重也极度下降。看着这些生病的工人,中铁二局五公司副总经理兼五项目部指挥长张忠厚十分心疼,他要大家好好休息:“吸氧、打吊针一点都不能马虎,在高原缺氧区,千万不能小看感冒头疼,生命才是革命的本钱”。是啊,在这里一个小感冒必须当成大病来医,如果得不到及时医治,就会导致肺水肿或者脑水肿,那将会有生命危险。张忠厚严厉地警告大家:“不管是谁,只要感到有些头疼脑热,不吃饭可以,千万不可不吃药和打针,不能像在内地一样硬扛着。”此地海拔4000多米,他们都是初次进入高海拔地区施工,加上环境、气候恶劣,不算严重的感冒和高原反应也会让大伙饱受痛苦和生命的威胁。

为确保施工进度,张忠厚自己也撑不住患上了感冒并发起高烧,而他一边在输液,一边却还不顾病痛对工作安排和生产进度操劳,他心里时时牵挂的是工地,他顾不了自己的身体,整日整夜地守在工地上,跑前跑后看看明洞施工安全怎么样,再查查混凝土保温情况,没有片刻的停息。当工人们看到张指挥带病忙碌的身影,他们也不愿在病床上多躺一会儿,不愿浪费一分一秒,有的刚拔掉针管就扛起风枪,虽然外面天寒地冻,他们内心却似一团火热,他们与病魔抗争,与环境搏斗。病倒的工人太多,三班制作业无法顺序倒班,工人们看到下一班口的战友病了,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主动要求继续作业。工作抢着干,干劲往一处使,大家都在努力为单位争光,为自己争气,以期早日完成任务。他们多希望早日完成任务,早点下山回家与家人团聚啊,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热血男儿,与家人分别大半年了,有谁不思念自己那温暖的家呢!

是英雄,都期望为这座雄伟而圣洁的高原奉献自己的赤诚,那怕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也在所不惜。

 

 

进入冬季,青藏高原的每一丝空气,都是那样的稀薄而惆怅,每一缕寒风也都会无情地刺痛你的脸庞。

好不容易进洞后,复杂的细流少地质又成了施工进度的拦路虎,一个鸡蛋大小的沙洞,也可能漏下几十方的沙来,工人们被这样的土质搞得疲惫不堪,为了征服流沙,保证质量和安全,他们采用自进式锚杆注浆加固,防止流沙和漏沙。同时每进0.5米就用工制钢进行加固,以强支护、厚喷浆一米一米向前推移,施工中喷浆超过了设计厚度,耗工耗时耗材,然而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人生安全指挥长张忠厚要求必须采取这样的施工方法。28岁的年轻小伙袁万财,担任开挖班工班长,他日夜奋战在羊八井2号隧道工地,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熟练地掌握了隧道施工和钢筋绑扎等各种施工技术。为了要在青藏铁路做出点成绩,他针对隧道岩层破碎,挂齿艰难的施工条件,比别人花数倍的心思在隧道开挖上,工友们休息,他却在现场查研究资料。晚上,别的同志看电视搞娱乐,他又独自一人反复琢磨,就这样坚持一个月,他用减少10斤体重的代价,换来了对沙层隧道开挖和初期支护技术的掌握。为了使全班的技术水平能够均衡发展,袁万财在稳步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加强工班的管理,塑造群体技术素质,每天他都要对班里的工人仔细讲解施工技术规范和安全质量要求,们班在施工中严格控制开挖尺寸,认真探索总结喷射砼的回弹量和喷射砼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方法,克服了超欠挖质量通病,从而较好地控制了班组的施工成本,保证了隧道初期支护的安全。在大战中,他们开挖班全面超额完成了项目部下达的生产任务,被局指挥部评为优秀班组,袁万财也被项目部破格提升为领工员。2003年他还被团中央授予青藏铁路建设功臣青年贡献奖荣誉称号。

2001年11月,本该是下山冬休的时候,由于任务调整和追加,大战再度掀起,“保工期,抢任务”的大战目标插在工地上,醒目而耀眼地时刻警醒着、催促着工人们不能懈怠,工地的施工气氛凝重而激烈,激战的施工形势没有因为严寒的肆虐而减弱半分。寒冷的天气也没有被同志们的虔诚所打动,依旧毫不留情地呼啸着,针刺般肆意侵蚀着他们的每一寸肌肤。整个经理部大战气氛热烈,大家表现出来的那种感天动地的团结,奋力拚搏的施工场面十分的感人。由于人手少,混凝土输送司机只有罗洪文一人,施工中的混凝土灌注全依赖他一人顶上,由于天寒地冻混凝土时常堵塞管道,每次罗洪文都毫不犹豫地拆下输送管,用手捣出堵塞的混凝土,罗洪文戴着的手套被打湿后冻结起来,把手也冻住了,十个手指麻木地不听使唤,浑身都是冰冷的泥浆,但每次他都能咬牙坚持下来,看他那拚命三郎的样子,工人们心里十分的难受,被他吃苦、奉献精神深深打动,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敬佩之情由然而生,大伙怜惜地说:罗司机你是我们这里最“可怜”的人啊!

开工之初,邦扎钢筋的人员缺乏,施工生产眼看就要陷入瘫痪。业务干部们心急如焚,同时也心有不甘,大家建议,在钢筋带班员的带领下,全体业务干部齐上阵,别人用一个小时,他们就用两个小时,不信过不了这个坎,完不成这个任务。进尺百来米的掌子面,虽然机械轰鸣,但是那肆虐的寒气却毫不留情,在短短的几分钟交接班时间里,风钻的喷嘴便已经冻结成冰。工人们想用火烤,但是由于温度实在太低,风呼呼地直往掌子面蹿,许久都生不出一堆火来,怎么办?一位同志迅速脱下棉衣:“赶紧用它捂住喷嘴!”带着体温的棉衣慢慢地融化了冻结的喷嘴,虽然,严寒侵透了这位工人的肌肤,风钻的咆哮声却又在羊八井二号隧道再次响了起来。

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在这一浪高过一浪的施工大战中彰显无余。

 

 

青藏铁路建设这一伟大的事业,可以激发斗志,凝聚人心;高原恶劣的环境,能够磨练意志,砥砺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的伟大实践,锤炼了五公司员工无私无畏的精神品格;青藏铁路建设的施工现场,成就和培育了一支技术过硬品德优秀的员工队伍。

作业队长刘洪军,一个白白胖胖俏带几分书生气的年轻人,刚上高原时一付信心满满的样子,有同事话里藏音地打趣他:呵!看你这张小白脸能够撑得了多久?刘洪军露出他那书生气的笑容说:慢慢适应吧!心里却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做个样子给他们看看。在整个明洞混凝土灌注施工中,刘洪军天天墩在工地值班,高原凌厉的寒风给了他最好的洗礼,没几天功夫白白胖胖的他就被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和寒风洗刷得黝黑。

工作是他的最“爱”,他在施工现场一呆就是一整天,他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工作中,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弄得他消瘦而蓬头垢面,刚来时的书生气和帅气已经彻底从他身上消失,在工人堆里再也找不到那张白净而书生气十足的脸。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奔波在施工现场检查督导,对每一道工序的施工和每一组混凝土的灌注,他都要从开始守到结束,对施工现场出现的疑难问题他每次都能及时处理。这位 30来岁的年轻人嘴唇青紫干裂,脸庞黑红,头发蓬乱,艰苦的岁月在刘洪军身上留下了一张成熟和刚毅的脸,尤其是那布满血丝的眼球,在他身上写满了锐利和执着。

刘洪军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两夫妻都三十出头,还没带小孩。听他讲,本打算在2001年带小孩,可是接到上高原的任务后,他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义无返顾地投身到青藏铁路建设中,不得不将计划推迟,舍小家,为国家,慷慨牺牲个人利益。他妻子怕年龄大了影响生育,又迫于父母的压力,时常在电话里埋怨他:你不想要小孩,我还想要啊!你不急,父母亲也急呀!其实,刘洪军又何尝不想早点有个孩子呢?他更急的是听人说,在高原生活时间长了,会影响下一代身体健康。可是,施工生产确实又离不开,无奈之余,他只有在电话里用更多体贴的言语安慰妻子,以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在高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的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

对待工程质量,初上青藏时曾担任技术主管的李勇,在工程质量上的不含糊,使他如今已迅速成长为一名总工程师。象他经常说的那样,“一个工程单位,没有工程质量作信誉,到那都难找到饭吃”。他抓质量管理毫不手软,敢于叫真。2002年5月20日,李勇在检查工地时发现,一劳务组正在砌筑的涵洞洞身,外表看上去很漂亮,但中间的石料一部分是有山皮水锈的石头。原来,劳务组为了省工省时,就地取“材”,采用一些不符合规范的石料砌筑洞身,李勇当场勒令其停工整顿,坚决要求返工重做,对现场施工管理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分别对劳务组、现场管理人员进行了处罚。为保证重点工程施工进度,李勇严格要求现场管理人员对岩层严密监视,采取短进尺,强支护的施工方法,搞好工序衔接,加强工序循环,强抓支护,以循环促进度,以衬砌紧跟保安全,为羊八井二号隧道成洞超百米提供了技术保障。根据隧道地质情况,他及时要求推行隧道光面爆破技术,并组织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讲座和现场指导,使这项技术在羊八井二号隧道得以推广应用,在隧道围岩反复变化的情况下,起到了控制隧道超欠挖,降低工程成本的作用。

在李勇的带领下,技术干部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人尽其才,各尽所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隧道施工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青藏铁路羊八井隧道群中,五项目部的隧道支护被二局指定为样板工程。2002年,五项目部技术室也被五公司授予“优秀技术室”荣誉称号;2001和2002年分别受到局青藏指挥部和工程总公司表彰。

   

 

常言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求真务实的现场指挥官对项目管理的好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人称铁面经理的邓正贵,个子不高,清瘦黝黑,是一个背负着很多荣誉的川中汉子,毫爽、热情、实干、严肃集于一身的他曾先后获得过铁道部、中铁二局集团公司、五公司新长征突击手、先进生产者(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数年的基层生活,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模式,称得上是敢于管理,勤政务实的实干家。

2002年4月,一贯雷厉风行的他飞赴雪域高原,第二天他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工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熟悉了解隧道施工情况,他风风火火,果敢敏锐的作风,立时就给大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工作要求高,对施工安排清晰科学,对安全、质量、工期等指标的分解合理,由于他对管理和人员的严格要求,起初许多现场管理和施工人员都比较怕他,怕跟不上他的节奏被他训。慢慢的,大家都象被训练出来了一样,挨“骂”的少了,他“骂”得也少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队伍状况也精神了许多,这时工人们不得不配服这位干练的项目经理,同时对他也多了几分敬意和亲近。邓经理在工作中永远表现出一副精力充配的样子,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工地是他日夜牵挂的地方。抢工期的日子很艰难,他与班子反复研究工期安排,实行四班制作业,6个小时一班倒,他和工人们吃饭都在工地,为了减少劳动强度,节省工人体力,专门配制了小型挖钩机进洞出碴,每天保证两个循环出碴、打炮,各个环节紧密结合,不能有半点的松劲。为了解决隧道排烟问题,成立了6人一组的风道管理小组,每天轮流不停息地检查修补维护通风管道,确保排烟畅通,保障工人生命安全。邓经理更是每天都要在工地走上好几遍,安全、质量、工艺、进度他每样都要仔细检查,看到沙浆饱满、内实外美的工程施工,他的心才会踏实。工人们都戏说:“邓经理象是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有无尽的能量可以运转”。其实,邓正贵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有多少次辗转反侧,没有人计算过,与他在一起的日子里,大伙能清楚而真切地感受到,邓经理头上的白发在日渐增多。

在隧道施工中,邓正贵把质量管理看得比进度还重。随着羊八井二号隧道施工的逐步深入,出口围岩已变为Ⅳ级、Ⅲ级,施工工序不仅增加了许多,而且工艺更加复杂,原来一天可以开挖一米的进度现在缩短为两、三天一米。领导急,工人们也急,要吃饭,要拿工资,可进度就是上不去。针对隧道地质软弱,施工困难进度十分缓慢的现实情况,邓经理对工程技术人员强调,进度是形象,质量是生命,尤其是这样一条世界瞩目的高原铁路,更要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他说:“我也希望进度加快,但是我们必须在保证安全质量的情况下,稳打稳扎,一步一步按施工规范扎实操作,不能有一点含糊,为了安全和质量想快也快不得呀!”他与班子成员和技术人员认真琢磨研究,制定光爆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凡是超欠挖超过10cm的,都将受到经济处罚。有一次测量组在进行隧道开挖量考核时,发现有超出15cm的地方,邓经理知道后,马上叫技术室计算出损失,立即通知财务将损失扣到劳务组头上,并罚款1000元。有人说,是不是处罚重了一点?邓经理一脸严肃地说:“处罚只是希望他们吸取教训”。邓经理在管理上的逗硬,更是在整个项目部营造起了良好的施工氛围。

施工管理中质量优劣的第一道防线,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就是领工员,主管领工员郭龙山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郭龙山是随项目部打前站人员进藏的,他负责着羊八井二号隧道出口和路基施工的现场管理工作。郭领工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认真负责敢于管理,多年的领工员工作,使他在桥、隧、涵及路基的现场施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练就了扎实的现场管理基本功。他说:“作为一名现场管理人员,不熟悉现场,不懂规范,咋个有理由去管别人”?他对安排布置的工作一直要监督落实到位,才肯罢休。有民工想偷工减料,施工中不严格按规范执行。一经他发现,他准毫不留情地命其返工,很多现场施工的人员都“怕”他较真,他的较真绝无商量。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不但隧道进度没拉下,还赢得了丰厚的回报,他们的隧道光面爆破、临时支护和涵洞施工,分别获得局指挥部季度质量评比“引路工程”和“优质工程”称号。在2年多的羊八井二号隧道施工中,未发生重大责任性安全事故,所施工的隧道、涵洞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97%以上,获得局级QC成果奖。

2003年8月工程速度飞速发展,大家精神更加振奋。随着离隧道贯通的日子越来越近,隧道还剩余100米、50米……为了提前顺利实现目标,从干部到工人都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大意,经理部开展比生产、比安全、比质量的劳动竞赛活动,努力稳定生产良好局面,工人们团结协作,克复大风和低温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越战越勇,向着隧道出口连续挺进,高原缺氧、气候恶劣被他们抛在了身后,离贯通的日子近了,更近了……他们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9月16日上午10点30分,一声牵动着千百人心弦的沉闷炮声响过,终于,经过五项目部全体参战人员,艰苦卓绝的奋斗,顽强鏖战700多个昼夜,青藏铁路羊八井二号隧道提前15天胜利贯通啦!这是青藏铁路建设取得的又一阶段性胜利,是五项目部的员工在无数个日夜里,用昂扬奋发的豪情和紧握钢钎、铁锤的粗砺双手,为美丽的高原增添的一幅壮丽景色。

他们创造出在高原连续四个月成洞超百米的施工佳绩,展示了队伍过硬的技术实力凝结了所有建设者全部的心血和汗水。这些筑路人用他们炽热的胸膛融化了高原千年的冰雪,用与大自然搏斗的坚强意志,把刚铁巨龙引向神圣的雪原,伸向希望的远方..

幸福和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高高的羊八岭上“青年突击队”的鲜红旗帜在随风飞舞!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腾飞大道99号 邮编:610091 电话:028-61679233 邮箱:cregc5th_sc@163.com 版权所有 © 中国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05009420号

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