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无悔——记实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青果学院 > 激情无悔——记实
路,在脚下延伸
作者:admin 时间:2008-06-23 浏览数:0
—— 记中铁二局五公司富广路面1标经理李维学
黄朝辉
初识李维学,是去年七月份的时候,集团公司在文山州召开富砚高速公路施工大战动员会。记得在文山机场,党委书记朱保胜同志指着一个沉稳、英俊的小伙子跟我说:“这是富广路面1标项目经理李维学”时,我不由一诧。我早就多次听说过李维学这个名字,他是公司的一个资深技术工作者,也是公司第一个施工沥青路面工程的总工程师。没想到他这么年轻。后来,朱书记介绍说,李维学同志于1991年毕业于中铁二局铁路工程学校,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技术工作,先后参加过二滩水电站、丰都长江大桥、重庆渝合、青海马平高速公路等十几个项目的建设,因为工作出色,又被委以富广路面1标项目经理之职,也是他第一次全面主持项目行政工作。我对这位资深的技术干部不由暗生敬意,也不禁为他第一次担任项目经理就要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而暗暗担心。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不过是杞人忧天。新年伊始,就听说李维学同志负责组织施工的富广路面1标拟被评为云南富砚高速公路建设建功立业劳动竞赛优胜单位,他本人也被云南富砚高速公路公司推荐为总公司的“铁道先锋”,我有幸去采访他,对这位资深的“年轻”项目经理有了更深的了解。
李维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实”。他的话不多,他相信“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说实话、办实事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这可从他对项目部的拌合站宣传上可窥一斑。富广路面1标拌合站占地120余亩,有两座水稳站和三套沥青拌合楼,沥青生产能力可达600吨/小时,其生产能力和规模在整个富广路面标段中都可以说是最大的、最集中的,有人建议以“云南第一拌”对拌合站进行宣传,可李维学却认为拌合站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再大,但如果生产进度上不去、安全质量达不到标准,宣传做得过多只会是弄巧成拙。不如脚踏实地地把工作先干好,到时再实实在在的进行报道,这样做才让人觉得安心。
富广路面1标的施工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项目施工时间短,人员多而且结构复杂,从各个项目临时抽调来的员工彼此间缺乏了解,协作性差。如何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短磨合期,让项目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团队,是当初让李维学煞费心思的一件事。现在,项目部人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项目的生产、安全、质量等各项工作都在所有富广路面标中名列前茅,我问他使用什么高招,他笑着说:“我哪有什么高招哦,但我想只要我实实在在地对人,踏踏实实地干事,将心比心,大家也会象我一样的。”每天,只要有时间他都到工地去看看,二十多公里的线路,他已记不清来来回回了多少趟,他象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工地的情况。大年三十那天下午,他和施工人员们摊铺完最后一车水稳拌和料时,已经五点钟了,回到项目部,十几桌热腾腾的团年饭正等着他下达“开工令”。
项目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李维学深深知道,要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把项目搞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工作中,他抓大放小,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充分信任员工,注重挖掘员工的潜力。项目副经理高成林是一个由技术干部成长起来的,也是第一次负责沥青路面的现场施工,在与高成林的接触过程中,他相信高成林有很强的现场组织能力,就鼓励高成林放手去干。果然,高成林很快就清楚路面施工的各个环节,将工地的现场施工安排得井井有条。党支部书记胡丁也是第一次到基层项目,李维学知道他一直在机关从事办公室工作,在人员关系协调方面很有经验,于是安排胡丁分管对外协调工作,经过胡丁的努力,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为拌合站的修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确保了整个项目施工的正常开展。正是李维学这种实实在在的工作精神,感染和激励了所有参建员工,大家都象他一样,争相为构建这个和谐的“临时大家庭”而辛勤付出、无私奉献。
李维学给人的另一个感觉就是“钻”。他总是把工作当成一个全新的课题,凡事必尽全力。2002年,公司中标青海马平高速公路,是公司承建的第一个黑色路面工程,李维学被任命为项目总工程师。他一接到公司的命令就马上出发,随身携带了一个大背包,里面除了两件换洗衣裳,其余的全是购买的关于沥青路面施工的各种规范和有关书籍。沥青路面施工当时对于五公司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施工过程,他经常为了解决一个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不分白天黑夜地参阅相关资料,与有关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讨论解决办法。为了设计最佳的沥青的配合比,他成天泡在试验室,与试验人员一起研究论证配合比的可行性;组织有关人员驱车几百公里到西藏相近的路面项目进行观摩学习;他多次到相邻标段进行“偷师”取经,向驻地监理不耻下问,经过反复实验,终于设计出了自己项目最佳的配合比方案。正是他由于刻苦钻研,才成功解决马平沥青路面施工的所有技术难题,为公司在黑色路面施工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现了“零”的突破。如今,黑色路面施工已经成为五公司又一新的支柱产业,李维学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如今,他又走上行政管理岗位,他依然秉承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把更多的休息时间都花在了学习项目管理的有关知识上。他把项目管理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注重分析成功的项目管理案例。公司目前正在强力推行项目责任成本制度,他多次就如何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向那些多年从事项目管理的前辈请教,认真吸取他们的成功管理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项目管理水平。他常说自己是管理岗位上的一名新兵,只有活到老,学到老,不断为自己“加油”、“充电”,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才能跟得公司不断发展的步伐。
李维学给人还有一个感觉是“韧”。作为第一次当项目经理的他要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完成近二十四公里多的路面施工任务,这无疑是对他的一次“残酷”考验,他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却,而是以超越常人的勇气和“韧劲”,成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富广高速公路建设可以说是一个政治性任务,随着工期的一再提前,路面施工单位的有效工期仅仅也就二、三个月时间。要在路基施工单位工期严重滞后、交付零星的情况下打开工作局面,李维学是想尽了办法。他一方面积极与建设指挥部联系,寻求业主的理解和帮助;一方面主动与路基施工单位接洽,帮助路基单位尽快实现转序。在路基单位没有成型交验的情况下,他见缝插针,努力寻找工作面,能施工一段就马上施工一段,哪怕仅仅就几百米,尽量赶在时间前面。他说:“即使每天多前进一米,我们就离目标更近了一步。”
碎石需求量、料源紧张是所有富广高速公路路面项目共同的困难。为了确保碎石的供应,他多次深入各个石场,充分了解各石场的生产能力,主动跟他们签订有关奖罚协议,明确日生产量,他还经常深夜一、两点钟到石料场去监督检查料场是否按约加班进行生产。在石场油料紧缺的时候,他积极想方设法为石场提供燃油,确保石场能够顺利生产,石场老板看着李维学凡事都站在自己的立场着想,非常感动,也想尽办法保证碎石的产量,满足了项目施工的需要。
凭着一种百折不挠的韧劲,李维学带领他的“临时大家庭”克服了征地拆迁难度大、资金短缺、劳动力严重不足等重重等困难,熬过了施工生产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目前,富广路面1标的各项工作运转有序,施工进度在整个建设指挥部名列前茅。看着宽敞的道路一天一天向远处延伸,我深信,李维学的成功之路也一定会越来越宽,他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