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文化
COMPANY CULTURE
调查与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调查与研究
构建和谐企业要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
作者:admin 时间:2007-05-31 浏览数:0
谭贤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清轻重缓急,从当前办得到的事情做起,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6年10月11日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作为有五十余年发展历史的老国有企业,要构建和谐企业又何尝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呢?因此我们也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党的关怀落到实处,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只能适应市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构建在岗员工和谐环境,这是企业当前“重”而“急”的大事。
1、企业“富余”人员减不掉,“紧缺”人才引不进,造成人力资源的不和谐,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以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规模需要大量劳动力,更需要有经验和专业水平的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人员,但事实上,一方面项目急需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人员,劳动力存在很大缺口;另一方面公司又不得不安排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从事并不适合其本人也不适合项目需要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因人设岗,以求稳定),即使是可有可无的岗位,对面临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仍然增大了人力资源的成本。其结果是紧缺的人才因待遇原因不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引进和留任,出现 “该来的来不了,不该走的走了”这种人才管理中不和谐现象。除项目经营先天条件不足和市场环境恶劣等诸多原因外,人才紧缺也是造成“项目难找效益难求”,大面积亏损的重要原因,人力资源的不和谐严重制约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2.推行岗位竞聘,实现人才合理流动,构建在岗员工和谐环境。
人力资源“该来的来不了,不该走的走了”的问题就是企业当前面临的 “重”而“急”的问题。这几年来,企业发展规模扩张,市场竞争已经是人才竞争,分管人力资源的老总经常为新中标工程项目而“忧”,忧的是人力资源紧缺;项目即将完工也“忧”,忧的是可能会有不少“富余”人员暂时无法安排。凡此种种,都表明当前的用工方面急需进一步改革。根据企业需要设立岗位,因岗位需要而选聘最适合岗位的人才;所有员工共同参与岗位竞聘,员工和企业可以双向选择。当一个人通过竞聘实现岗位定位,主观上就具备了最大限度挖掘人力资源的先决条件,如果我们的人事制度实行了长期的岗位竞聘,那么即使有部分人确实选择失误也有机会重新选择。正如有人说“世上本没有废品,只是把它们放错了地方”,人也一样,本没有“富余”之说,只是暂时没找到合适的位置而已,所谓“天生我才比必有用”。随着用工人事制度的进一步改革,社会大环境不断冲击着我们企业的用人制度,企业适应市场需要,推行竞聘上岗,最大限度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最终完全市场化用工,人力资源管理就会越来越和谐。到那时,企业急需的人才可以通过市场随时引进,如遇企业产业调整,在企业已经没有合适岗位的人员也可以通过市场另寻出路。决不会因为大量“不该走的走了”而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运转,也不会因为大量“富余”人员无法安排而导致企业不和谐。
二、坚持服务理念,重视历史遗留问题,发挥现有资源效率,以“重”而“急”的大事为突破点,搞好社会事务管理,量力而行地为群众办实事,就可以构建和谐环境。
由于企业当前面临的不和谐因素很多,我们不能为“和谐”而“和谐”,给企业造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以后制约企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所以我们要分清轻重缓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努力构建长效的企业和谐机制。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认真查找影响企业和谐的突出矛盾,找准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一个一个加以解决,使构建和谐企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来。
1、悠久的企业发展历史既有辉煌也积累了很多遗留问题,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时不时地冒出来,有时会意外地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给企业各方面工作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不定时炸弹”。
五处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之后的今天,经过深化改革和市场洗礼,出现了在岗员工2千多而离退休职工5千多的“倒挂”现象。企业要承担的社管有关费用高达1700万元/年。当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及时缴纳有关保险等费用时,离退休职工相关待遇就不能得以足额和及时享受,就会出现群访、闹访事件,甚至引发动荡。
“95”优退是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对部分老职工办理优惠提前退休,但因政策的不配套,在进入统筹过程中,给企业留下了很多历史问题,把矛头指向企业。严格说来,职工的要求可以理解但企业都按规定办理,并没有过错,现在却要求企业来化解这些矛盾。而且因为政策调整,谁也无法预料今后还会冒出哪些遗留问题会让职工提出质疑,要求企业给予解决。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正在成为企业不和谐因素,不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我们这个在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可能不堪负荷失去生存机会,近6万职工和家属依赖性很强的企业一旦倒闭,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企业发展到今天,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和谐的“不定时炸弹”,这个“不定时炸弹”比“定时炸弹”还要危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定时炸弹爆发有确定时间,我们可以作好充分准备,即使不能撤除炸弹也可以进行有效防护。而不定时炸弹因其不可预见性将可能造成更大危害。因此我们要把和谐企业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使思想观念、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适应构建和谐企业的要求。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平衡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本领。坚持服务理念,重视社会事业管理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放矢,量力而行地解决重而急的问题。
2、我们坚持服务理念,重视历史遗留问题,量力而行,分清轻重缓急,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理解和支持,有效解决了社会事务管理中“不和谐”问题。
我单位由于社保单位跨市区,参保人员分居130余县市和60余工程项目施工点,这种保险管理格局使得管理难度非常大。因此,要实现快速高效服务很难,离退休职工和在岗员工对这方面的敏感性强,服务要求高,任何一种调整变化都将带来巨大波动。面对压力,我们认为群众利益无小事,以“重”“急”事项为突破点,搞好社会事业管理服务工作,构建出和谐社管局面。
在完成养老金发放方式的调整,离退休职工基本信息采集,对05、06年两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的清补和信息变更等重大而紧急的事项中,集中主要精力,进行了大量繁杂的资料准备、资料收集、档案审核等工作,耐心接待人员或电话来访,对不懂政策的给予宣传解释,对无理取闹的给予正确的疏导,高峰时日接待达400人次。对于集中反映的“95”退休等问题,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解决方案,分别召开座谈会,和相关人员多次沟通,积极稳妥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政策为依据,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服务宗旨,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危机,确保了稳定大局,为公司创造了和谐环境。分批办理“出中心”人员和其他变动人员养老金关系转移手续;无论资金多么困难都保证了基本养老金和家属生活救济金及时足额发放,医疗保险正常报销。分批办理 “出中心”人员失业保险申领工作,特别是跨省区办理失业金领取转接工作。在此过程中,有关人员多次跨省市联系就业局反映情况,准备资料数千份,为下岗“出中心”人员尽力争取便利政策,缓解了企业“出中心”工作矛盾。我单位医疗保险涉及近万人,因为分散居住在全国130多县市,所以异地就医的人员特别多,增加了我单位服务和管理难度。但我们仍然坚持服务宗旨,及时办理了职工住院医疗报销,离休干部医疗、女职工生育、老工伤医疗报销。搞好小区的环境卫生、绿化、公共维修管理,使广大居民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确保了按需用水、电、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解民事纠纷62起,调解率100%,协助政府办理最低生活保障60户次。组织节日文娱演出,丰富居民和退休职工生活;组织离退休职工座谈会,通报公司形势,了解离退休职工状况。量力而行地为群众办好了实事,力所能及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保持了社管工作和谐局面。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按照总书记所说“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利用企业资源,“量力而行”为群众办重而急的实事,就能够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克服我们面临的一切困难,营造和谐的企业环境,促进生产经营局面好转。企业经营好转有好的效益又有能力为群众解决更多困难,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顺利完成构建和谐企业这项长期历史任务。如果我们的国有企业都能有这样的和谐局面,那我们这个社会也就有了和谐的基础了,创建和谐社会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