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铁道建设报:纳界河特大桥工地散记
作者:admin 时间:2014-11-04 浏览数:0
本报记者 李晓桔
国庆前夕,我因为要完成拍摄专题片的任务来到贵州织金山区、林织铁路的纳界河特大桥工地。此处秋色撩人,好一派繁忙景象:混凝土搅拌机在轰鸣,满载着泥土和建筑材料的大卡车在飞奔,山那边不时传来隆隆炮声,大河里流水滔滔……在建设者们用特殊的“乐器”弹奏的“英雄交响曲”中,在刀削斧凿的乌江峡谷间,纳界河特大桥的雄伟英姿跃入眼帘。太壮美了,我不停地变换着角度、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大桥的雄姿。
“告诉你们几个数字。”陪同我们采访的五公司林织项目部的书记李斌向我们介绍道:“大桥全长788.6米,主跨为352米,轨顶至水面高差约320米。该桥跨度为目前世界上单线铁路同类桥型之最。这项工程技术含量极高,且工程量大,安装总重量达1625吨。”
这是高速度、高质量、高难度完成的、实实在在的伟大工程,来过这里的领导和专家都是这样说。凝视着眼前这由中铁二局员工创造的奇迹,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晚上回到项目部的板房,我把纳界河特大桥的照片发在我的朋友圈里面,一下子出现了几十条的回复,有的甚至想到这里来亲眼目睹大桥的真容。正沉醉于微信生活之中,同行的摄像师来敲门,说项目部的安全总监黄学志从工地夜巡回来了,我们白天就计划采访他的,可他实在太忙了。急忙带着拍摄设备来到他的办公室,就看到穿着一身沾满污泥的工作服、脚蹬一双雨靴的黄总监正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在吃,那个吃得香的劲头,让我这个讨厌方便面气味的人也被感染了,不禁咽了咽涌上的口水。
我仔细观察着眼前的这个汉子,之前看过他的材料,知道他这些年一直是在这儿担任安全总监,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适应各种环境,吃得苦、不怕累,是一名干将。
采访开始,眼前朴实的汉子在我的询问下打开了情感大门,他眼圈泛红地说了以下一段感人的话:“我在林织铁路呆了4年多,这4年间,只有春节回家跟家人团聚了,但每次呆不了几天我就想回到工地来,心里面慌慌的,呆在工地上,心里面才踏实。”质朴的话语透出太多的信息。以黄学志为代表的纳界河大桥的建设者们牢记使命,坚守承诺,奉献自我,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换来了安全生产1452天的优异成绩。
工地的第一晚,我失眠了,也可能是这儿的板房不隔音,老觉得自己的枕头旁有一个人在扯着鼾声,更多的是因为白天在工地的场景像放电影似地在脑海中一直浮现,纳界河特大桥这些可爱的建设者们,迎着风沙,披星戴月地驰聘在前行的路上……
在工地的两天多时间里,来来回回五六趟行进在他们的施工便道上,这些在陡峭山崖间凿出的便道坡陡、弯急,一路上我调侃说我的老骨头要抖散架了,但内心是安全的、放心的,因为有安全总监陪同。
两天多的拍摄结束了,我就要离开这美丽的大桥、还有这工地上众多可爱的建设者们。等待我的是国庆大假,是与亲朋好友的欢聚。
但大山里的黄学志们呢?大桥已基本建成,但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工地上始终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依旧是风雨无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国庆大假快到了,他们仍不能回家,只能在思乡的夜里,点燃一支香烟,再饮一口酒,想想家中的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