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铁道建设报:雪莲扎根在高原——五公司西藏地区经营开发纪实
作者:admin 时间:2011-12-16 浏览数:0
·本报通讯员张路 姜帆·
2000年7月,一场暴雨将川藏线318国道的咽喉——通麦大桥完全冲毁,进藏生命线陷入瘫痪!危情传来,中铁二局五公司奋勇担当,火线驰援,76天时间顽强拼搏抢通通麦,由此踏进西藏这块神奇的雪域高原。11年来,五公司参建了包括川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在内的共33项工程,完成建筑业产值12.47亿元,业务领域遍及公路、桥梁、隧道、市政、滑坡整治等众多方面。从国道到省道,再到农村通达工程建设,足迹踏遍整个西藏地区,为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奏响了一曲开拓者的赞歌。
以诚立企把名字写上花名册
藏族同胞粗犷豪迈,重诚守信。而诚信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对于初入雪域的筑路人来说更把这两个字放在首位。
通麦抢险,五公司人面对的是长达3公里的坍塌线路以及被拦腰斩断的318国道。为打通生命线,五公司员工以当地藏胞为向导,穿梭于山壁悬崖间,不惜一切代价将机具设备运抵现场。高原寒,远征难,1000多公里的路程竟然足足走了两个月。然而关门工期已然确定,为力保工期,诚信树誉,抢险队员克服恶劣气候,忘我苦战,几乎每天凌晨才回到驻地休息一小会儿,天不亮又上工地继续奋战。经过76天的不懈努力,通麦大桥终于提前15天胜利完工。在2001年元旦的通车仪式上,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列确亲自剪彩祝贺。而这座跨度不足300米的大桥还破例获得自治区“优质工程”的殊荣。修建之初被定义为“临时保通工程”的通麦大桥至今依然服役川藏线,充分证明了其所获褒奖实至名归。
通麦大桥一炮打响,“中铁二局”从此印上了西藏自治区交通厅的建设花名册。随后,巴松措公路、102滑坡治理I期工程陆续上马,优异的工程质量和高效的管控措施给当地政府和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治区交通厅甚至将有的项目直接向中铁二局进行邀标,而五公司则不负重托,以优质的工程,真诚的信义,一次次赢得信任,逐渐立足高原。
从市场中总结经验,用经验再拓展市场。为了扎下根来,五公司人并不仅仅停留在承建一个个独立的工程,而是积极认识西藏市场,探索出了一套经营模式。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但市场潜力巨大,抢占西藏市场时不我待。然而,西藏地区项目建设却有着不同于内地的特点:一是大都依靠国家投资,项目多、分布广、金额小;二是藏民族同胞性情豪爽讲究诚信道义,经营工作与工程建设必须突出真诚实在。于是,五公司将西藏经营策略重点落足在“做好人,做好事,做好朋友”的“三做好”理念上,把“干好在建是最好的经营”落实到每一个项目。无论是上亿元的大项目,还是几千万元,甚或100万元的小项目,他们都是精益求精,决不降低要求。
管理者这种老老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待人的品格得到了西藏交通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认同,市场经营生根发芽。2000至2002年的3年间,五公司在西藏连续承建了包括青藏公路在内14个工程项目,建筑业产值规模近3亿元。一项项急、难、险、重工程考验着勇当“开路先锋”的五公司人,也让“中铁二局”在西藏树立了敢打硬仗、善打险仗的品牌形象。
实力为凭用技术赢得认可度
五公司向来以桥梁施工技术见长著称。进入西藏市场后,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确定了以桥梁技术优势为立足点,逐步拓展施工业务领域,扩大企业在西藏建设市场影响力的总体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五公司及所属各基层项目大力开展高、精、尖技术输出和重、难、险工程攻关,用科学技术站稳市场。
由于藏区工程与内地工程在设计的合理性与安全、质量标准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中铁二局五公司就积极、 主动地把内地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引入西藏, 帮助西藏自治区交通部门优化工程设计,逐步赢得技术认可。在自治区交通部门设计的一座大桥中, 五公司西藏分公司团队帮助他们优化了贝雷梁位置等多项技术指标, 还提醒他们进一步完善设计细节和具体方案。这些, 让交通厅的同志对中铁二局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技术上的难题加强了彼此的交流与信任,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为提高中铁二局在西藏市场的技术认可度,五公司修建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重、难、险工程,角笼坝大桥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地处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的角笼坝是有名的泥石流区,既是国道214线上的“卡脖子”地段,又是连接西藏与云南最重要的通道。架设一条跨越角笼坝的大桥,打通藏东地区生产、生活物资转运的生命线成为当地人民最大的心愿。2003年8月1日,角笼坝大桥正式开工。冬季冰雪封山,时值物资运输最困难的雨季。针对有人提出“在高原和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质量标准可以网开一面”的观点,项目部坚决予以抵制。在质量上,他们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即使是一点很小很小的误差也绝不放过。大桥的4个锚塞体,技术上本来允许有2毫米的定位误差,但项目部却基本实现了零误差。正是由于五公司、项目部负责同志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严格把关,角笼坝大桥成为全藏的“样板工程”。
多项举措使“中铁二局”在西藏逐步树立了技术精湛、实力强大的企业形象。从2003至2009年,五公司在充分赢得市场认可的同时,也收获了泽当路V标、妥昌线高危边坡治理、中尼公路曲大段、内昌公路、拉山至邦达机场路等一大批经营的硕果。多年后,这些高、难、新工程仍为藏区人民津津乐道,并沿着这条条康庄大道走向美满与富足。
革故鼎新把根扎进高原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西藏的开发建设力度,西藏地区工程建设标准和市场经营模式逐渐发生转变。2010年,以藏区历史上第一条高等级公路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路为代表的一批高标准、高要求的项目陆续上马。此时,如果固步自封,继续以老路子走下去无疑将被市场无情淘汰,五公司“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革故鼎新、转变观念、迎接挑战,才能扎根雪域高原!
拉贡机场高速公路作为西藏初次建设的高等级公路,建设材料标准及设计规格骤然提高。一时间,拉萨当地的地材供应商也来不及适应各项新指标的要求,所提供的地材均不符合规范,这对工程质量和成本控制带来了极大困难。五公司拉贡项目部不等不靠,积极探索与新标准相匹配的各项技术指标,全体技术和施工员工反复试验,一次次调整水灰比,控制混凝土塌落度……终于摸索出了最优的配合比方案,在施工评比中多次荣获第一名的佳绩,被建指授予“标杆单位”称号。中铁二局也如期把自治区第一条名副其实的高速公路奉献给了西藏人民。
105公里的青藏公路创造了中铁二局路外工程中标线路最长的纪录,色拉路项目开创了中铁二局路面施工的先河,昌都澜沧江西大桥危桥加固填补企业危桥加固的技术空白,泽错公路以超过5000米的海拔保持了企业建设海拔最高项目的纪录。步步为营,攥指成拳,中铁二局已经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西藏这片广袤的市场。
在站稳脚跟、赢得市场的同时,五公司西藏分公司又进一步朝着更高的目标挺进,那便是进入西藏本土施工队伍名册。那嘉公路改建工程便是这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项目——五公司受业主委托,全权代为建设的工程。作为中铁二局首个代建项目,也开创了中国中铁在西藏市场新的发展方向。中铁二局第一次取得代建项目的管理资格,对于进一步取得代建项目资质,进而参与西藏市场的BT项目建设拿到了十分宝贵的“通行证”。而这个项目的管理效果,直接把“中铁二局”写进了西藏本土施工队伍的“花名册”。
4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深耕细作,五公司西藏分公司像雪莲花似的深深地扎根在雪域高原。伴随着改革发展的鼓点,中铁二局在西藏市场的经营发展必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摘自:铁道建设报2011年12月10日第一版
http://218.6.249.93:83/tdjsb/html/2011-12/10/content_1_2.htm